
“土地卖不动了,工资还能按时发吗?”这一疑问的背后,是土地财政依赖度下降带来的现实焦虑。数据显示,2024年全国土地出让金较2021年峰值下降38%融股宝,而这项收入曾长期占地方财政收入的三成左右。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到基层环卫工人,从教师到社区工作者,庞大群体的薪酬保障,正从“土地红利”的惯性中寻找新的支撑逻辑。

向内挖潜:预算“节流”筑牢工资保障底线
当增量收入放缓,对现有财政资金的精细化管理成为保工资的第一道防线。四川罗江区的实践颇具代表性,当地将工资性支出全额纳入年初预算,实行“清单化”管理,同时大力压缩“三公”经费和非刚性项目支出,通过“资金池”模式把碎片化资金化零为整,确保工资资金优先拨付[__LINK_ICON]。西宁市城东区则聚焦基层群体,建立财政、民政、人社等多部门协同机制,每月提前核验工资信息,25日前完成拨付,通过全流程监管实现资金“精准直达”[__LINK_ICON]。这些实践印证了“过紧日子”不是口号,而是通过优化支出结构、强化预算刚性,把有限财力集中到民生底线保障上的务实行动。
向外开源:培育可持续的替代财源体系融股宝
保工资的长远之策,在于构建摆脱土地依赖的多元收入格局。财税体制改革正在打通新路径:房地产税试点虽仍处起步阶段,2023年试点地区不动产税收入已同比增长38%,与土地出让收入形成初步“跷跷板效应”。更具活力的是产业税源的培育,杭州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税收占比达34.7%,成为地方财政的“稳定器”,这种“产业兴则财税兴”的逻辑,正在更多城市复制。
资产盘活则打开了另一片空间。从“土地财政”向“资产财政”转型的探索已初见成效,2023年基础设施REITs发行规模突破500亿元,通过市场化运作让沉淀的交通、能源等资产产生持续收益。“股权财政”更成为新探索方向,像合肥那样通过投资新能源、芯片等新兴产业获得股权收益,既培育了新动能,又为财政开辟了可持续财源。这些多元尝试,正在逐步填补土地收入下滑留下的缺口。
顶层托底:跨区域统筹化解地方差异
地方财政能力的不均衡,需要中央层面的精准调控来兜底。财政部修订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办法,明确根据县级“三保”支出需求、财政困难程度等因素分配资金,对财政管理高效的地区予以奖励,为基层工资发放注入“强心剂”。针对转型期的资金缺口,专项市政债试点已启动,2023年获批额度达3000亿元,为地方提供了缓冲空间。这种“中央统筹、地方发力”的协同机制,正在破解区域财力不均带来的保障难题。
从土地红利到多元支撑,工资保障的逻辑转换,本质上是中国经济从粗放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缩影。当预算管理越来越精细,当产业税源越来越坚实,当资产运作越来越高效,工资保障就不再依赖“卖地一时爽”的短期模式,而是建立在制度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上。这一转型或许充满挑战,但正如多地“工资零拖欠”的实践所证明的:只要守住民生底线、激活发展动能,就一定能走出一条财政健康、民生安稳的新路径。
振兴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